生死与轮回:“业报相续”说
编者按:
四、生死与轮回 点击查看: (一)佛陀说“无我” “是谁在轮回?轮回主体是什么?关于“生死与轮回”的问题,要说到佛陀时代古印度宗教对有情众生的认知。佛陀教义与印度奥义书不同: 1、佛陀说“无我” 2、佛陀否定“真心梵我论” 3、佛陀对“生死与轮回”的教导 早期佛教,当时更注重的是从死到生驱动力(集)的探讨,以及如何止息这个驱动力的修行方法(道)。 部派佛教时期,将焦点扩张到生死轮回、业报流转过程的探讨上更接近形而上的论理推演。这与佛陀以“众生身心的观察,重于经验而少哲学性探求的教说”,有些差异了。 一切法的特性: 1、早期佛教的“一切法” 一切法指“五蕴、六处、六界、十二处、十八界”身心活动的范围。 2、部派佛教的“一切法” 法体是没生灭的“三世实有”说; “现在(实)有”说,不承认三世实有。 注意:“假必依实”问题。本来探讨诸法自性的有无,其目的是要建立因果相续的解说。“假必依实”的观念,终究是与乔达摩·佛陀的“缘起法”不能相容。 (三)生死轮回之“业报相续”说 乔达摩·佛陀说“无我”,为佛教三法印之一。早期部派佛教在佛陀说“无我”的理论上来进行讨论众生“生死轮回”、“业报相续”的机制。 1、主张三世实有的部派 (1)法有我无 “说一切有部”本宗,基于其“三世实有”的体(恒)用(异)二元论,立一个没有实体性的“世俗补特伽罗”,或译为“假名我”,来解说从前生到后世的生死业报,乃至于记忆的作用,这是属于“法有我无”一类。 (2)法我俱有 其后,从“说一切有部”分出的“说转部”(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发展于印度西北部)则持不同的论点,说有“胜义(真实)补特伽罗”,即有真实性的我,应是属于“法我俱有”一类,而立“根本蕴”与“作用蕴”。 胜义补特伽罗,是体(恒)与用(异)所组成的综合体,有常一性,又有转变性。“常一性”就是体,就是根本蕴(一味蕴),“转变性”就是用,就是作用蕴”这是依于“根本蕴”而升起的,所以也称为“根边蕴”。 ( 3)种子熏习 以后又分出的经部(公元二、三世纪左右兴起于印度西北而大兴于东印度),在大众部与分别说部的“过、未无体而现在实有”说,与大乘“三世一切法空”说的环境下,抛弃了“三世实有”的传统,而立“集起心”,以“种子熏习”说为立论基础,认为“业”可以有熏成感果的功能,于生死轮回中再度显现,就如同种子经由芽茎,使植物相续生存一样。这样的论点,应对往后大乘有宗(瑜伽论者)的开展,或有所启发。 (4)不可说我 从上座(说一切有)部分出的犊子部,及其再分出的四个支派(正量、密林山、贤冑、法上),则成立“不可说我”。“不可说我”是依蕴、处、界而假名施设,虽假而有(即所谓的“假有体家”,是相对于说一切有部“假无体家”而说的),没有离开蕴,而又不等于是蕴,就像着了火的木材,火不离木材,而却不等于是木材一样。 犊子部说,“不可说我”不是有为(无常),也不是无为(常),而是不可说的有(形而上的实体),有生命轮回的主体、能记忆者、为六识升起所依、使眼等诸根生长的功能与意义,与神教的神我说相近,是属于“法我俱有”一系的。 犊子部系的“不可说我”,与说转部所说的“胜义补特伽罗”,意义十分相近,但与说一切有部的“假名补特伽罗”(“假名我”)的思想有着根本的对立。“假名我”是依诸法实体所表现出来的作用而建立的(但过、未、现在诸法的实体个别),法体与作用的关系是不一不异,但重于“不一”(法体与法体实有而异)。“不可说我”也说法体与作用不一不异,但重于“不异”(从前世到后世,作用变化而法体恒存来解说移转)。 *对大乘佛教的影响:更值得注意的是犊子部系的“不可说我”,对后来大乘佛教“诸法实性”的探究与开展,如“般若性空”体系所主张的“不可说法”(诸法的真胜义谛——毕竟空);“虚妄唯心”体系所说的“阿赖耶”;“真常唯心”体系的“真常我”(或如来大我)都有着不可忽略的关系。 2、不主张三世实有的其它部派 (1)大众部“一心相续与根本识” 至于不主张三世实有的其它部派,如大众部与分别说部系的部派,大都主张“一心相续”,以“心”来说明造业、受报、记忆与轮回的种种问题,而且这个“心”,还是“心性本净,客尘所染”。 大众部系认为“心遍于身”;“细意识遍依身住”。主张眼等五根只是肉团,没有觉受功能。有觉受功能的,是遍于其中的“细意识”。“细意识”是微细的心理活动,表现着生命的特征,以此来说明生死轮回。所以,“大众部”在“六”以外,立一个恒存的细心,称为“根本识”。“根本识”与“六识”的关系,正如“树之依于根”,为“六识”升起之所依。 (2)分别说系“一心相续与有分识” 属于分别说系的赤铜鍱部,在“一心相续”的论说下,立“分识”。“有分识”是指在生时、死时都存在的识,相当于现在所说的“潜意识”。一切心识的作用与活动,都依“有分识”而起,心识恢复平静后,又归于“有分识”。记忆、造业受报、生死轮回,从系缚到解脱,都以“有分识”来解说。不论是立“心”,或者是立“有分识”,通俗是看作自我作用的。这对后来大乘佛教的“真常心”思想的开展,是有深切关系的。 (3)化地部立“穷生死蕴” 其他属于分别说系的,如化地部立“穷生死蕴”的种子说,后来与经部合流。 (4)分别说系支派立“细心识” 还有不知名的分别说系支派,也有立“细心识”的,与后来大乘唯识系的细心思想十分相近,几到了不易辨别的地步。 3、总结 部派佛教思想大义,关于“生死轮回、业果相续”的讨论,立世俗“补特伽罗的‘假名我’”,或者是“胜义补特伽罗的‘实法我’”,或者是“不可说我”、“一心”、“有分识”等等,其实,都脱离不开外道“神我”的阴影。然而,具有“神我”阴影的部派大义,与乔达摩·佛陀说“无我”论,显然有差异。这些部派所持的生死轮回的业报说,也影响到后期大乘佛教各派。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分享本课程的心愿:“以史为鉴”通过学习佛教思想史,找到佛陀纯正教法,令迷路者少走冤枉路。深深感恩诸佛菩萨加被,感恩玄奘大师、太虚大师、印顺导师、圣严法师等历代三藏法师为后学指路。摘录印顺导师著作中的话,供养走着正法路上的师友们:“能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,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(梵化之机应慎),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,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欤!” |
参考资料
1、《汉译南传大藏经》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编译委员会[编],高雄:元亨寺妙林出版社,民国79[1990]
http://www.neixue.org/tools/zanging/20081209/320.htm/
http:/ishare.iasksina.com.cn//4645001html?from=Isnot
2、中文电子大藏经
htp://ccbsntu.edu.tw/BDLM/en/home.jsp?language=enCBETA(ChineseBuddhistTextAssociation),CBETA ChineseElectronicTripitaka, 2009, Taipei
3、罗喉罗·化普乐著,顾法严译《佛陀的启示》慧炬出版社,台北,1979
4、印顺法师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,正闻出版社,台北,1988
5、圣严法师《印度佛教史》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,台北,1997
6、吕澂著《印度佛学源流略讲》
7、平川彰著《印度佛教史》
8、庄春江著《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》
9、印顺法师《印度之佛教》正闻出版社,台北,1988
10、渥德尔著《印度佛教史》
11、那烂陀长老著(Naradamahathera),学愚法师译《觉悟之路TheBuddha and HisTeaching》斯里兰卡(SriLanka)
http:/dhamma. neibucon/index-0htm
12、霍韬晦著《佛教哲学》,法住出版社,香港,1999
13、觉音造,叶均译《清净道论》,中国佛教文化硏究所,北京,1991
14、杨惠南著《佛教思想发展史论》,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,台北,1993
15、木村泰贤著,欧阳瀚存译,《原始佛教思想论》
htp/s200251net/books/sfi/sfsx00lhtm
16、水野弘元著,释惠敏译《佛教教理研宪》中华佛教研宄所论丛(23),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,台北,2000
17、水野弘元著,如实译《原始佛教的特质》htp/s005t/books/ysfilysfjd0OI. htm
18、水野弘元著,如实译《原始佛教》,普门文库,台北,1984
19、净海法师著《南传佛教史》,慧日讲堂,台北
20、杨郁文著《阿含要略》
wwwiced.org,http:/s92002.5lnet/index7htm
21、任继愈《中国佛教史》
2020年文集 | 2019—2016文集 |
回 向 偈
完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版权所有,请尊重知识产权。欢迎转载,未经作者同意,不得更改,违者必究!
点击阅读文章:
《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》导读:大慈弥勒上生兜率净土,悲愍众生素食万世楷模
《沙门果经》导读:出家修行截断生死轮回,入于圣流直证沙门道果
胜利护卫偈,安住常精进
一日流水记,善待诸有情
无常人生,善待有情
除夕,虎年吉祥
迎新年,开心的鸽子与野鹤
念佛三昧:念佛观心修习法
纯圆独妙创天台,真狮子吼祈再来